多样的城市空间、丰富的文化生活!《我和我的文化空间》微纪录片上线啦!
“我和我的文化空间”微纪录片
在“御溪书斋”里沉迷于国潮文化的创意活动,在翁暖茶馆里感受茶香氤氲的从容时光,在永庆坊里体验岭南文化风味.......
如今,广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城市乡村之中,涵盖动漫、自然、军事、历史、艺术等众多主题,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逐渐成为广州群众的文化打卡地,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广州群众的生活半径,您是否也想参观打卡呢?
为了更好地展现新时期广州公共文化的活力,以新的表现形式挖掘更多新型文化空间,由广州市文化馆历时一年打造的《我和我的文化空间》微纪录片即日起将陆续推出,分为“新馆篇”“乡村篇”“社区篇”三个篇章,带您走进广州大街小巷、田园村落,探寻各种各样美好而有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快来一起实现“云上”打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感受其独特魅力吧~
在首先亮相的“新馆篇”中,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新馆设计师的脚步,领略不同园区的魅力;听听建筑工人的讲述,走进难忘的新馆建设历程!
总设计、公共文化中心
作为广州城市文化新地标,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海珠湖东北侧,以“十里红云一湾水,八桥画舫十六亭”为设计主题,用传统建筑和园林空间的巧妙组合再现岭南水乡园林佳境,包含公共文化中心、翰墨园、曲艺园、广府园、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。
十里红云一湾水,八桥画舫十六亭
“十里红云一湾水,八桥画舫十六亭”有什么具体涵义呢?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项目总设计师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介绍,“十里红云”来源于古诗词,形容广州荔枝成熟时节满城荔枝红艳,连绵不断,蜿蜒曲折的状态,“新馆设计引用的是这个意境”。“一湾水”是园林建设的主线,在一湾水的两边分别设有场馆、园林建筑等,在不断的嵌套中互相借景、互相观赏,形成一条非常有趣的水带。
建设中的新馆
此外,“八桥”是指园中有跨越河道的拱桥,也有串联亭台楼阁里的小桥。“画舫”用以概括漂亮的画舫游船,“十六亭”指园中总共设计了十六个亭子,“每个亭子都不一样”,等待市民游客朋友逐一“探寻”。
堆山理水、相地造园
新馆总体布局上堆山理水、相地造园,包含公共文化中心、翰墨园、曲艺园、广府园、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,既是独立的小园,又能组合成一个大园,形成“园中园”的概念,也形成了沿一湾水蜿蜒布置的各个园林建筑的自由空间序列,相得益彰。
“整体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地势平坦,但是在参观的时候却有高低错落的路线,是因为通过堆山的设计,加上水的引进,让空间可以产生很多变化”,倪阳表示,设计团队参观广州的园林,也到苏杭一带去考察,“把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空间手法,比如借景、转折、空间层次的关系,通过学习、讨论之后转化到文化馆新馆的建筑设计里。人们在游赏中可以慢慢体会”。
此时、此地、此人:把广州的生活带进来
“当时在做设计的时候,会考虑人在园里应该怎么活动、怎么观赏、被观赏,需要不断拿捏人物行为各个去向,以及空间尺度、层次以及空间的光暗面互动,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探索。”
除了把控新馆整体的设计外,公共文化中心的设计也由项目总设计师倪阳负责。他表示,公共文化中心体现古典岭南建筑文化特征,设计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,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,创造出适合岭南地区气候条件的现代化舒适宜人的文化体验空间。
建设中的新馆
倪阳希望,未来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在使用上“一定要把广州的生活给带进来,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园林,还是一个能有切身体会的文化体验空间”。
扫描“广州市文化馆”视频号二维码
观看完整微纪录片
开放、融合、创新!五月的文化馆很精彩,来看看接下来的“文化馆服务宣传周”有什么活动吧!
以上推荐欢迎点击图文查看
< 完 >